供应链战略是与公司定位的竞争策略,产品本身的特性等息息相关的。四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行业框架、组织独特的价值(核心竞争点)、管理重点、内部流程。
因为客户在下发采购订单时,其重点是获得最佳价格,因此需求特点可能是周期性的波峰波谷。这种情况下持续补货模型就不适用了,而更适合使用"Make to fcst"按预测制作,根据生产周期预测生产周期时间段内的预估销量。核心竞争要素即为,最佳采购价格与完美订单履行率。
管理层需聚焦于端到端效率的提升。常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证高资产利用率以降低成本;二是保证高预测准确性以提高完美订单履行率。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市场需求
如果某客户有较固定的,可预测的需求,建议与客户建立高度协作模式。比如,客户与供应商共享需求预测与可供情况,排产情况等以降低需求波动。这实际上是偏于持续供应模型的思想,一步步将效率型供应链模型转换为持续供应型。
· 产品设计
SKU迭代设计中需要考虑减少高变动性低需求值的SKU,这会增加产品/服务的复杂性,而影响最低成本的策略方向。
·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的排程需要考虑到SKU之间的合理排序,以减少不同SKU之间的准备时间。而且,当确认了产品加工顺序后,建议在某一固定时段或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生产顺序,从而提升生产线利用率,减少更换工具等准备时间,从而减少产品生产周期。
· 物流环节
在outbound 物流中需要有额外产能以吸收需求峰值时无法满足客户交付期的风险。如果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定义好最小批次量以提高运输工具满负载运行是关键。类似地,建议在分配好客户订单需求后,在同一辆卡车上固定订单批次。比如,合并某一个客户在某一个区域的需求于每周二固定发货。
管理层应聚焦于提升持续的产品迭代,投资组合的更新,这其中三个能力至关重要:一是从概念化到市场化的快速响应,二是极高的预测准确性以降低市场渗透成本,三是端到端高效率以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有客户可接受的价格。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市场需求
对于季节性需求明显的公司,需注意管理供应商资源池以保证产能充足。适当时候外包生产比配置内部加工的产能更经济适用。
由于“快速迭代”的特性,必须持续预测市场趋势,因此快速供应链模型对于需求准确性的要求极高,这一般会导致市场渗透成本极高。所以公司需重点投入于十分先进的预测技术和建立完善的S&OP合议机制。
· 产品设计
定义一些“经典”SKU,他们在整个产品投资组合中有比较固定而核心的位置,从而类似地,对这些产品向持续供应型供应链模型转换。
在这种快速迭代特征下,可以从原材料标准化思路入手,降低寻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模块化的设计,不同SKU之间共享原材料等也有助于促进产品投资组合的发展迭代及制造过程。
注意,如果一个公司放缓了产品投资组合迭代更新的速度,这时候的供应链应逐渐向效率型供应链转换。
· 生产过程
产品的快速迭代必然也有一些SKU的销量需求相对更低。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注意配备小批次生产与采购原材料的能力。
这种供应链特性下的公司通常有自己的销售目录清单,且会每三四周即发布市场活动,销售产品清单也会随之更新至少50%以上。或者,这个模型也适合于售卖服装的零售商,顾客会每月定期上门购物,因此零售商也需要更新每隔几周更新其SKU以提高客户忠诚度。
管理层应聚焦于提升供应链的合作协同能力,这其中三个能力至关重要。在早期阶段,这种协同一是体现在电子化的交易过程,以减少订单周期内的互动流程环节,二是共享销售与库存信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在更成熟的阶段,可以在更前端,与客户协同制定需求计划以预测需求特性。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市场需求
上述提及的与客户端协同制定需求计划建议从高销售额,高需求波动性的客户为主。对于需求波动较大的客户,如果需求在协作制定后仍有波动,那么可以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协同机制。因为在协同之后需求的波动仍然会造成高库存,打断生产顺序,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
如果客户的需求波动较大,且客户希望获得最佳价格,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转换为效率型供应链。
· 生产过程
为保证持续稳定的产品流,公司应使用预排程的订单循环周期,比如,在每周固定时间接收某一组客户的订单,而不是基于某个固定的提前期的订单循环周期。因为后者会让订单接收时间不具备可控性,导致有波峰波谷的需求震荡出现。
如果某些SKU具备相对更高的需求不确定性,需配置更高的库存水位,以缓冲生产排程过程中的可能的需求变化。
合理排程不同SKU之间的生产顺序以减少准备时间,且建议这个生产顺序相对在较长时间内更固定。这也会有助于提升生产线在此种顺序下的准备经验从而降低更换工具时间等,减少生产周期。
此类供应链模型适用于短保质期产品,比如乳制品,面包等。
如下对上述的三种面向效率型的模型的一些考虑因素做简要汇总:
因此,核心竞争力在于“敏捷”,即在需求未知情况下,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或具备极短的交付周期。敏捷度可以用额外产能与资产平均利用率之间的比率衡量。可以说,额外产能是具备敏捷性的必要条件。
管理层需聚焦于保证敏捷性,两方面的能力很重要:额外产能,最小批次的产品/流程设计。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产品设计
为降低交付周期,原材料/元件子物料应遵循一个可以共享同类物料的原则以减少同一类产品的子物料复杂性,且原材料/元件层物料充足。
· 市场需求
对于客户需求变动相对较低的,应注意确保比其他效率型客户更低的价格。当然,对于需求变动更大的,可以收取更高的价格。
与关键客户建立协作机制。如之前提及的,这有助于预测产能需求变化,既可以短期内满足排程日期需求,也可以长期内确保资产投资决策正确性。
· 价值定位
如果额外产能逐渐降低到较低水位,公司需注意投资额外的资产以保证其敏捷性。否则,公司就应该改变价值定位,重点朝着效率型或持续供应型供应链战略部署。
通常来讲,此类敏捷型供应链适用于中间产品制造商,工业客户需其具备一定的定制能力;或者工业客户对于供应商的短交付周期能力极其看重。对于这种需求变动响应力及较高的服务水平,相关行业有包装业、特种化学品、金属加工服务业等。
产品配置一般通过最终的装配过程完成,前期工序可能有混合方式、包装、打印等。前期的组件加工周期通常比下游的最终的客户配置周期长。
由于产品配置组合方式十分丰富,实践中很难也很少对于终产品层做精确客户需求预测。更常见的是,根据客户需求波动情况,供应链对于配置之前的组件做make to fcst策略或者使用持续补货模型。因此,通常情况下,产品配置和下游流程在收到客户订单后再做排程,以满足短交付周期。
综上,此类供应链使用"Configure to order"CTO解耦点,在解耦点之前使用效率型或持续供应型供应链模型,配置及下游流程使用敏捷供应链模型。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市场需求
为了客户体验优秀,订单录入系统的设计建议足够简洁清晰,高用户友好度。
· 产品设计
为降低此类供应链的复杂度,核心要素在于在有限原材料/组件的情况下,最大化产品的可配置种类数量,以期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 生产流程
为减少订单交付周期,注意保证在按客户配置环节物料/组件的可用性,即库存水位。
如果某一种配置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较稳定,建立将其使用效率型/持续供应型供应链模型。其实通过这几类模型介绍可以发现,如果可以创造规模效应,建议使用效率型导向的;如果需要通过高客户服务水平获得客户订单,而客户订单的变动性,周期性都短频快,那么建议使用快速响应型的供应链。
适用行业有需要装配的个性化产品,比如电脑、车辆等。不过此处举例一个纸质业,产品解耦点在大型纸张卷制造后,按客户定制切割/包装流程。另外,对于服务业,一些快餐馆用这个模型。
管理层需聚焦于柔性,重点部署四个能力:一是关键资源的充足产能;二是快速响应能力;三是在流程或工程技术上的技术先进性;四是流程设计本身具备高度的可配置性。
此类供应链模型的成功有如下若干因素需考虑:
· 生产过程
公司需保证关键资源“时刻准备着”。比如,专做防洪服务的泵类产品的公司,或者提供备件加工的金属加工设备的公司等。一旦突发情况发生,需求立刻激增,这个时候公司的额外产能能力对于获取订单至关重要,当然,如果无限产能也是不够经济了。
注意自适应性是指具备很多的低到中等水位的产能资源,而不是少数几个高产能的资源。
· 市场需求
与关键供应商之间的高度、强有效的协作关系很重要了,这样在每时每刻都有ATP(可以承诺)的库存/产能。
类似地,良好的订单录入系统很重要,以保证客户需求,情况特征被有效收集。
适用行业比如给工业客户做备件的金属加工业,比如可能急需更换某个坏损的零部件。这需要快速响应,充足产能,在完成一系列的流程比如车、铣、焊接等流程后,配置处理完成一个特殊情况。
至此,两大类供应链战略,6种模型的基本介绍我们已经分享完毕,欢迎留言交流学习。